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PinTOEFL

【聽+口】解決你總是聽不懂、說不出口的問題

“Repeat after me.”是外籍美語教室最常聽到的句子之一,而這句話其實潛藏語言學習的玄機。為求學生儘早在英文學習的路途上走得穩,通常老師在教育上大多側重在聽力與口說兩個部份,因為這也是他們學習母語的順序:聽、說、讀、寫 (Listen, speak, before you read and write)。先內化語言的口語上的表達模式,經循序漸進地模仿,發展出較為複雜的口說以至於寫作,其中從聽到說的連結性最高且達成所需使用的認知資源最低。



在知道這層關係後,回頭來看“Repeat after me.”帶給了我們甚麼效益。首先,聽力歷程中學童除了學習母語者的語調(intonation)、腔調(accent)外,最為重要的是組成模式(pattern),這對於語言的流利性產生積極的作用。為了解釋組成模式的意義與應用,筆者在此引入一個專有名詞—chunking,若讀者有修習過大學的普通心理學應該對此名詞非常熟悉。簡單來說,chunking是一個認知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將獲得的資訊分解,然後主觀地組成一些有意義、相關的單位,這些單位會被置於短期的工作記憶區,以便記憶、提取。


Chunking extra resources:


當你聽到英語母語者在接受正式訪談或演說,不難發現受訪者在說話時會有大量頓點,而諸多停頓的出現除了強調或停止(ex:well…),更可能象徵組成模式的存在,亦即chunking的語言應用。當我們在說話時,有些詞組很容易脫口而出,有些則否,通常這些脫口而出的「成詞」形成上非常主觀;英文亦同,常見的you know...、come(go) home都是基礎英文能力能夠應用的詞組。而母語者因為長期的聽與說會把更多的字詞連結並置於工作記憶區,到了口語敘述時則將這些單位逐一連接,並再連接處則會有一些停頓。


以下句子做一個簡易示範:

We usually come home at six from wherever we’ve gone.

在美國人口裡說出時會像這樣的組成模式:

We usually // come home // at six // from // wherever we’ve gone.

也就是說這些被分隔的詞組通常是在日常聽到的內容中較能夠跟其他句子搭配出現的單位。


那麼如果要幫英文聽力與口說更上一層樓,在精聽、跟讀的過程裡應著重詞組的記憶,而非個別單字的練習,將詞組分配應用在不同的句子,延展出更多的chunks,在說英語時不再說不出口。


Pin TOEFL - Davin


歡迎加入 Pin TOEFL FB 隨時關注最新消息

Pin TOEFL FB: https://reurl.cc/kdmbxb

Donz GMAT: https://www.donzgmat.com/

Synergy 留學顧問: https://www.synergy-edu.com/

Comments


bottom of page